第6章 课堂二:哈佛成功演讲的技巧 (1)
要想舌底生花、芬芳胜人,在你准备张口时,一定要记住中国人的一句话:有备无患。
--哈佛大学毕业生、美国法学博士 贝尔·特尼
哈佛几百年来一直秉承演讲口才方面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成功的演说家,最为引起全球注目的就是美国几位总统,他们都是出色的演讲大师。我们常常羡慕那些用演讲征服世界的人,却认为自己不可能像他们一样优秀,而实际上,绝对没有天生的演说家。
在历史上,演讲曾经作为一门艺术,需要遵守严谨的修辞法和优雅的演说方式。这种难度使得人们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大众演说家的话,需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努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当众演说看成是一种扩大的交谈。当众演说已不再是一门需要付出像以前那样的努力才能掌握的艺术,如同我们平常吃饭一样容易,张口即来,因为你只需要遵循哈佛成功演讲的方法和技巧即可达到。
演讲口才三要素
一个成功的演讲人必须具备高深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和丰富的知识,并且具备多种能力。
成功演讲可以用三个方面来评判:可信度、说服力和影
响力。
一般而言,演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演讲者、演讲和听众。这三个要素都非常重要,而且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首先,我们先说说演讲者。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是主导者,是演讲的核心所在。演讲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是由演讲者决定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那么作为演讲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修养呢?
被人们尊敬和怀念的林肯在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反对奴隶制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相信,正是那种高贵的品德和情感,加上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而这也正是林肯之所以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林肯在给一位向他请教成功的方法的年轻律师的回信中写道:“成功的秘诀,就是对书本进行仔细阅读和研究。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这是最重要的。”林肯自己是怎么样的呢?鲁滨逊评价林肯说:“他之所以成功,全部靠的是自学。他用真正的文化素材把他的思想武装了起来,然后成为了一个天才。”
林肯的成功经验让我们认识到,演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这也是演讲成功的基本条件。我们放眼望去,从古至今的演讲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的人,他们不仅能够把自己的经历活灵活现地组织到演讲中,而且还能够做到旁征博引,这是因为他们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另外,林肯具有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比如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相像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当然,还有一种对演讲家来说必不可少的能力,那就是良好的表达力。
以上是演讲家之所以成功的几种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当对一个演讲家进行评论的时候,我们考虑的就是这些能力。这些能力都要体现在到演讲中去,才能获得演讲的成功。
演讲的第二个重要要素,那便是演讲。演讲是演讲者操作的具体对象。当演讲者踏上讲台,直到演讲结束,这个过程成为演讲的整个过程。每个演讲者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使演讲成功。
那么,判断演讲是否成功,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可信度。这是演讲是否成功的最基本的因素。如果听众说“你说谎了”或者“你在隐瞒什么”,这证明你的演讲已经彻底失败。正是可信度赋予你的演讲最重要的品质,在某些场合,即使你的演讲并不出色,如果你可信度较高的话,你依然会取得成功。当然,如果事实正好相反,那么即使你发挥得再出色,也于事无补。
说服力。说服力跟演说者的态度、价值观、参与意识以及可信度有关。
用语言去影响别人,这是一种十分让人自豪的事。我们知道,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行动,并不需要改变他的面容,这代表改变他人变得比以前容易多了。当你发表演讲的时候,无论是何种目的,都希望能够说服他人。当我们告诉别人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全面的观点对它进行说明,这样听众才会明白、相信你所说的是真的,否则他们会对你说的产生怀疑。说服力较高的演讲是,听众在听完演讲后会说:“的确像他说的那样。”
影响力。那些成功的演讲会产生轰动性效应。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让人们铭记在心,现在听起来,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演讲人希望自己的每一次演讲,都能够改变听众的看法或行动,或者让听众了解到一种东西,这就是对听众的影响。人们说:“布莱特的演讲影响巨大。”人们记住了,并且能够因为他的演讲而有所改变--不管是思想或行动,这种演讲都是有影响力的。
我们再来说说听众。听众是演讲者演讲的受众。听众也是演讲成功与否的评判者。听众对演讲一般有三个评判标准,你可以根据这三个评判标准修正你的演讲,这有利于你演讲的成功。
[1]根据自己的需求评判。每一个人都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他们常常关心一场演讲听了之后有什么收获。演讲开始前,你要问问自己,你能够满足听众的需求吗?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你可能无法满足听众的所有需求,但你要能至少满足其中的一部分需求。比如,能给他们带来知识、愉悦身心等,都能受到他们的欢迎,并能获得好的评价。或者通过听你的演讲,使他们纠正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甚至你对他们表达了尊重的感情。 这些都是他们欢迎的,也是你演讲成功必备的。
[2]根据自己的认知评判。演讲内容对听众而言是否是陌生领域,或者是否过于高深等问题。如果听众在听你的演讲后不知所云,对你所说的话和概念有很大的疑问,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判定你的演讲失败。演讲前一定要考虑到你演讲的内容是否跟听众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层次是否相当,是否有密切契合度,这是必不可少的。
[3]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评判。很多听众认为演讲并不是要得到什么东西,而只是获得一种体验。他们往往只要求演讲者能够带来精彩的演讲,但是具体什么才是“精彩”的演讲,他们并没有清楚的界定。他们就好像在观看表演一样,对表演的方式、表演人的动作气质和风度更看重,而对演讲的内容并不在意。对于听众这方面那方面的不同需求,你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从而取得演讲的成功。
如何克服怯场增强自信
找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暗示。
不要怀疑自己,时时给自己打气。
“哈佛不仅给了我无上的荣誉,连日来为这个演讲经受的恐惧和紧张,更令我减肥成功。这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是大家都熟知的畅销书《哈利·波特》的作者在哈佛演讲时说的内心感悟,表达了她深深的感触。紧张怯场每个人都会有,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怯场不是不治之症。当你在演讲之前,发觉自己心跳加速、浑身颤抖、不由自主地流汗,并感觉口干难耐的时候,这表明你已经陷于紧张和怯场。紧张和怯场有很多种表现:一位女士在房间里,发现一个男士在走来走去,并且不停自言自语。女士关切地问:“你在干什么?”男士回答:“我将要在一个宴会上发言,现在还差十分钟。”女士又问:“你总是这样紧张吗?”男士说:“我并不紧张。难道你觉得我很紧张吗?”女士说:“你在走来走去,并且自言自语,最关键的问题是,你现在在女洗手间里。”这起来是个幽默故事,其实不是,它是人在怯场时常常会有的表现,它往往陷我们于尴尬之中。
是的,怯场对大多数人而言,不是不治之症,你完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克服。
[1]树立成功的信念
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学会运用这种力量,无论处于何种窘迫的景况之下,你都要记住,你必须成功,也必定能够成功。
[2]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告诉自己能行,你会是成功的演讲者,听众会喜欢你的演讲,你也将得到他们的欢迎。告诉自己:这次演讲是适合你的,因为它来自你的经验,并且为之做了充分的准备;你比任何一个讲演者都适合这个演讲;你能够全力以赴,把它表达得清楚顺畅,具有吸引力。
[3]变不确定为确定,消除恐惧
鲁滨逊教授在他的《思想的起源》一书中说:“恐惧产生于无知和不确定性。”确实,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害怕当众说话主要是因为当众说话的不确定性,他们因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特别对新手来说,要面对许多相对来说更加复杂而陌生的环境,这比学网球或开汽车明显要困难很多。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把这种不确定因素变为确定因素,从而使自己感到轻松自在。
美国杰出的演讲家、著名的心理学家艾伯特·爱德华·威格恩在读中学时,曾被老师要求作一个五分钟的演讲。爱德华在即将演讲的那段时间里,一想到要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演讲,心里就十分恐惧,他这样描述在演讲前的紧张心情。
“演讲的日子就要来了,我却病倒了。每次一想到那件可怕的事情,我就头昏脑涨,脸颊发烧,只好跑到学校后面,把脸贴在冰凉的墙面上,好让脸色不再发红。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也还是这样。有一次,我好不容易低头背下了一篇演讲词的开头,但是当我面朝听众的时候,脑袋里突然嗡地响了一下,然后就一片空白。后来,我又勉强挤出一句开场白:‘亚当斯和杰佛逊已经过世……’之后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我只好向听众鞠躬,最后心情沉重地回到我的座位上。
“这时,校长站起来说:‘唉,爱德华,我们听到这则令人悲伤的消息,实在是太震惊了。不过,我们想我们会尽量节哀的。’接着就是满堂哄笑。当时我真的想以死来解脱,之后,我就病了好几天。
“当时,我在这世上最不敢期望的,就是做一个大众演讲家。”
世事难料。爱德华大学毕业一年后,丹佛市掀起了“自由造币”运动,爱德华认为“自由造币主义者”的主张是错误的,并且他们只做空洞的承诺。为此,他艰难地凑齐了到达印第安纳州的路费,在到达该州后,就健全的币制发表了演说。他回忆说:
“最初,我在大学演讲的那一幕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的恐惧差点使我窒息。我讲话结结巴巴,恨不得立即从讲台上逃下去。不过,我最后还是勉强完成了绪论部分,虽然这只是一次微小的成功,但却增加了不少使我继续往下说的勇气。当我完成的时候,我以为我只用了十五分钟的时间,其实我却竟然说了一个半小时,这让我极为惊讶。
“结果,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我成了令全世界吃惊的人,我竟然把当众演讲当成了我的职业。”
爱德华认识到,要想克服当众说话那种灭顶之灾一般的恐惧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首先获得成功的经验,并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演讲成功的关键。机会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只有在演讲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克服恐惧,建立自信。丹尼尔·韦伯斯特说:“如果我不做好准备就出现在听众面前,就像是没有穿衣服一样。”没有哪个比喻比它更贴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