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心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2)

“孟母三迁”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所撰的《列女传》中,即“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常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居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做些谦让食物遵守礼仪的游戏。这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于是他们就在那里长久地居住下来。孔子曾经说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与仁相处是完美的,不选择与仁相处,怎么能是明智的呢?这些都说的是环境对成长的影响。

现代社会也一直演绎着“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在如火如荼的“陪读”、出国潮等现象就是实际的例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父母不惜放弃家园、放弃工作,来到外地陪孩子读书。经济基础好的家庭则会千方百计地将孩送到国外“深造”。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进名校”——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到所谓的“名校”中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上小学要进“重点小学”,上中学要上“重点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名牌大学”。现在各式各样的学校排行榜更是让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固然“名校”的师资条件和学习氛围会优于一般的学校,但是家长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也是受攀比思想的影响,为了所谓的“面子”,给孩子平添了很多压力呢?

“子不学,断机杼”依然说的是孟子的故事。在孟子年龄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有一次读书厌倦了,他就逃学回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跟过去一样。”孟母十分生气,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把织布用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见状害怕极了,赶忙问为什么。孟母说:“我织布要一根根织,一寸寸织,才能完成一匹布。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昼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我刚才折断的梭子一样,没有梭子,还能织布吗?这是前功尽弃呀!”孟子听了很受震动,从此一天到晚勤奋学习,没有停顿。后来他拜子思门人为师,成为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者,被后代人尊为“亚圣”。同时,这个故事也形象地说明了“贵以专”的道理。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作用,极为显著,孟母和岳母就是其中的楷模人物。她们重视子女教育、教子有方,被历代人们誉为“母仪”。前人将我国古代母教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注重言行:母亲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古代的母亲很注意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二、注意环境:《颜氏家川》中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小时候所受的环境影响,会自然而然形成品德。三、反对溺爱:古时强调母亲不能对子女娇惯溺爱。“慈母败子”成为古代母亲的座右铭。四、寓教于喻:古人特别注意在教育儿童中运用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某些道理。五、教子清廉:进入仕途是古代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我国古代的母亲教训他们的为官清廉,不能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这在现在社会依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正文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注释

窦燕山:名禹钧,生活于五代末年,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座山名叫燕山,所以后人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

义方:品德正直、教育有方,后指家教。

俱:都。

扬:传扬出去。

五代时期,窦禹钧品德高尚,而且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闻名后世。

心解

教育有方

要想真正了解这四句的含义,就要先讲一下窦燕山的故事。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期的人。他出生于富贵的家庭。年轻的时候品格低下,经常仗势欺人,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虽然积攒的财富越来越多,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心里非常着急。一天晚上,他死去的父亲托梦给他,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昭著,如果你还不悔改,不但无子而且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挽回的可能。”

窦燕山醒来之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暗自下定决心要弃恶从善,广行善事。他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如今你的功德很多,后有五子齐登科甲,你的寿命会到八十九岁。”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他的妻子果然生了五个儿子,分别起名为:仪、俨、侃、尔、僖。

之后,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后人称之为“五子登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听说这件事情后还特地赋诗一首:“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窦燕山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他教育的五个儿子全部中举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五个儿子全部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有史书的记载为证。据《宋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除了非常赏识窦燕山的长子窦仪的学识之外,还对他的品德赞美有加。他曾对大臣说:我认为在朝中的官员里,窦仪最为稳重谨严,家教良好,兄弟和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高超的学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下面的反面例子,也许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会这一点。

相信大家对蔡京和秦桧两个人不会太陌生。蔡京是北宋末年的权臣,在位期间搜刮百姓、排除异己,对上又曲意逢迎,以保官位。他的行为终于激化了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宋江、方腊起义。秦桧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提起他们,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三个字“大奸臣”,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呢?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他们的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唯独列于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谁,却历来就有争议。一说是蔡襄,一说是蔡京。在元代陶家仪所著的《书史会要》中有这样一段话:其(蔡京)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这充分反映了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书史会要》中也有对秦桧书法的评价:“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而且,我们今天应用广泛的宋体字正是秦桧所创。可见,对于孩子的德育往往比智育更为关键。

正文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注释

养:哺养、培养。

过:过失。

严:严格教育学生。

惰:失职、懈怠。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失职了。

心解

师长的责任

这四句话说的是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上的义务和责任。人们经常把父母对孩子的培养称为“养育”,即包括“养”和“育”两部分。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古人有“发智在师,育善在家”的说法,意思是老师的主要责任是启迪、开发孩子的潜能、授予学业,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人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我国古代,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子通常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父亲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三字经》中较多地强调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现在,父亲和母亲的作用同样重要,但往往分工不同。所谓“严父慈母”也是这个意思。下面就用正、反两个例子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