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二月 内省 (3)
今袭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倾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其不可二也。——《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陛下当初平定东都洛阳时,高楼大厦全部下令拆毁,天下欢呼,同心敬仰陛下。哪里有当初讨厌洛阳宫殿的奢靡,今天又去承袭它的华丽呢?这是陛下不可以修建洛阳宫殿的第二个理由。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下诏征发民夫修建洛阳乾元殿,准备作为巡游视察的行宫。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规谏不可兴建,并给出三个理由,上述是他向唐太宗陈述的第二个理由。历代帝王登基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一方面是满足自身奢华安逸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显示皇家显赫的声势。唐太宗在洛阳修建宫殿,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作为巡游视察的行宫使用。但是,如果从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以及对天下百姓生活的影响而言,唐太宗的此举应该被阻止。“勿初恶今袭”无疑在提醒现代管理者,创业时期能够轻易认识到的极其简单的问题,往往在事业有成之后,成了很难解决的大问题。问题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领导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问题的性质也随之而变。始终保持清醒理性,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星期四不求自至
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魏文帝打算买西域的大珍珠,苏则劝谏说:“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四海,这些东西不用追求,自然会到来。能买得到的东西,就不足以珍贵了。”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唐太宗又派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徵就向唐太宗讲述当年魏文帝到西域购买珠宝的典故,以此劝谏唐太宗效仿文帝的崇高德行,从苏则的正直言论中吸取教训。于是,唐太宗深受震动,立即下令停止买马。
魏徵谏议大有深意: 其一,“不求自至”具有深刻的中国道家哲学内涵。看起来是一种“无为”之举,但是,通过树立君王的崇高形象,实现其他国家自动臣服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无为无不为”的哲理,与古人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极其相似。这就提醒唐太宗应该加强内在修养,实现以内治外的目的。其二,“不求自至”并非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创造各种实现“自至”的条件和因素。帝王最需要做的就是让恩惠遍及天下。如果不能让天下百姓、周边国家感到唐帝国的恩惠,那么,所谓的“不求自至”又如何实现呢?通过人格魅力的塑造、公司信誉的经营、团队凝聚力的打造等,实现商业贸易战中对竞争对手的吸附力。那么,这样的公司不仅可以赚取相应的利润,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口碑。
星期五勿对
面穷诘顷有人上书,辞理不称者,或对面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上曰:“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不久前,有人上书进谏,言辞和道理有不符合陛下心意的,您就当面责问,追根究底,使他们个个感到羞愧退缩。这恐怕不是鼓励进谏的办法。唐太宗说:“这话说得很正确,我一定会为你提出的意见改正。”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对手下重臣长孙无忌等人说: 臣子对待帝王,一般都是顺从旨意而不敢忤逆,喜欢用甜言蜜语来讨取帝王的欢心。我今日要求你们逐一说出我的过失,任何人不得对我隐瞒。
当时黄门侍郎刘洎回答说,陛下艰苦创业,功业伟大确实超过了自古以来的任何人,但是,前不久您对进谏者当面穷诘的方法,也许不恰当。太宗闻此言,当即表示以后将改正。帝王们对待进谏者常常“对面穷诘”,一方面和帝王自身道德修养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于进谏者的道理常有不通,甚至有错误之处,这本来并不算什么大事情。皇上当面斥责大臣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这在客观上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即直接挫伤谏言者的积极性,以及对帝王的信任感,导致之后无人再敢进谏。唐太宗虽然创下了中国古代帝王历史中的宏大政绩,但是,他并非圣人,当然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的错误。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勇敢地承认自己在纳谏中犯下的错误,并且当着群臣保证以后改正。对于今天太多过于爱面子的管理者而言,足以令其羞愧。不要过于看重一时口舌之争的胜利。
第四周
星期一染以成性
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太子年幼时候在我的面前,常常见到我听到进谏心情很愉悦的样子,因此也养成喜欢纳谏的习性,所以才会有今天的进谏。唐太宗对待纳谏的坦诚态度,不仅表现在鼓励进谏、虚心听取谏言,还表现在把纳谏之风灌输给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能够秉承他虚心纳谏的风范,以此确保大唐天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虽然其中夹杂着浓厚的封建政权世代相袭的思想,但是,如果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无论从一个政治家对继承人政治能力的培养,还是从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道德修养的垂范的角度来说,唐太宗如此做法显然都很正确并有益。“染以成性”可以塑造整个团队的精神风貌。领导层之间的钩心斗角、不思进取,会让所有员工如陷染缸;相反,团结进取的领导层可以促进整个团队形成富有战斗力的团队精神。
星期二当忧
其所忧,乐其所乐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陛下是天下百姓的父母,爱抚百姓,应当为百姓的担忧而担忧,为百姓的欢乐而欢乐。自古以来,有道的君主都是以百姓的心为己心。所以国君住在华丽的楼台馆阁,就要想到让百姓也有房屋可以安身;国君吃到好米鱼肉,就要想到让天下百姓也没有饥寒的忧虑;国君挑选妃嫔宫女,就要想到让老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国君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贞观二年(628),隋通事舍人郑仁基有个女儿,容貌出众,姿色超凡。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纳她为妃嫔。于是太宗便聘她为充华。诏书已经写好,册封的使者尚未出发。
魏徵听说这名女子已经许配给陆家,就赶忙进宫向太宗进谏说: 郑氏的女儿已许配人家,陛下再聘娶她,如果传到社会上,国君就有违百姓父母之道。太宗听说后立即亲手写了一封诏书回答魏徵,深深自责,并立即停派册封使,并下令将该女子送还给她原来的丈夫。唐太宗以天下父母的道德规范克制自己欲望的做法,现在想来,真的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当然,唐太宗心系百姓有着维护自己政权稳定长久的因素,但是,在古代哪个帝王不知道天下乃自己“祖传之物”呢?但是,又有几个能够把天下治理好的?所以,当我们今天重读唐太宗在魏徵的进谏下做到的“忧其所忧,乐其所乐”,仍能心生钦佩。关心职工利益,为职工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是优秀领导者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乐其所乐可能比忧其所忧更难做到,优秀的领导者并不仅仅满足于解决职工物质待遇,还应分享职工的快乐,真正融入整个团队,打造团队整体和谐的精神。
星期三切勿
二三其德臣窃闻之,天之将辅者仁,天之所助者信。今陛下初膺大宝,亿兆观德,始发大号,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时之大信。纵国家有倒悬之急,犹必不可,况以太山之安,而辄行此事!——《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臣私下听说这样的话,上天辅佐的是仁慈的人,百姓帮助的是守信义的人。现在陛下刚刚继承帝位,亿万百姓都在观望你的德行,才发出庄重的圣旨就改变,这会使得全国上下产生疑心,认为陛下像春夏秋冬失去秩序那样不守信义。纵使国家有亟须解决的问题,也一定不能这样做,何况凭着泰山一般安稳的局面而随便作出这样的事情!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下发诏书: 关中免除两年租税,关东免除一年赋税徭役。享受到福利的百姓都载歌载舞,相互庆祝。
可是不久又有文书说: 已经抽调服役的壮丁仍旧遣送服役,已经缴纳的租税,仍需要缴纳完毕。百姓都感到很失望。于是魏徵上书谏言,请求唐太宗不要频繁变动诏令,让百姓们认为国家追悔前言、反复无常。管理者制定和执行决策,必须坚持善始善终的原则,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变更正式宣布的决策。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管理者是权威的象征,如果随意变更决策,必将丧失信用和权威,很难对下属实施有效统御。二是随意变更决策会给下属的执行工作带来非常多的困难,下属的工作必须围绕组织目标(决策)开展,行动一旦脱离目标,就不可能取得成果。如果随意变动目标,下属的工作就根本无法开展。管理者制定重大决策时,一定要邀请所有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争取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同。而决策一旦制定,就要贯彻到底,绝不轻易变动。
星期四小益大损
为陛下为此计者,于财利小益,于德义大损。臣诚智识浅短,窃为陛下惜之。伏愿少览臣言,详择利益。——《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替陛下想出这种办法的人,在财利上有一些好处,在德义上却大大有损。我的确智慧浅薄、才识短缺,但私自为陛下惋惜。但愿陛下稍微浏览一下我的奏章,仔细选择有益的事去做。这段话也是魏徵针对唐太宗改变诏令的谏言。魏徵认为,改变诏令继续抽调壮丁、缴纳租税,虽然可以在短期内获取财利,但从长远考虑,这种行为将带来很大的损失。魏徵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管理者们思考的课题: 什么是组织价值观?现实社会中不乏这样一群人: 他们唯利是图,做事以利益为导向,只要利益足够驱动他们,就可以不顾惜其他。
主导人们行为的是个人价值观,主导组织行为的则是组织价值观。一个人在错误价值观引导下,极有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而一个组织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做出错误的行为,其破坏性要比个人行为更大。错误的组织价值观绝不可能造就基业长青的企业。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评价松下幸之助说:“胡雪岩做到了红顶商人,买卖够大吧,但在他本人的一生中,就走完了由盛到衰的全过程;而松下幸之助去世了,松下公司照样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松下幸之助是以“基业长青”为他的经营理念,他认为,企业的终极目的是造福人类,而赢利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和保证。这种观念演化成松下电器公司的价值观,才成就了它的卓越和伟大。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因为眼前的小利而损害德义。
星期五勿竭泽取鱼
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贞观政要.纳谏第五》【译文】我听说放干池塘的水捕鱼,并非抓不到鱼,而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焚烧整个树林来打猎,不是抓不到野兽,而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如果次男以上的男子都被征召入伍参军,那么租赋杂役要靠什么人来供给承担呢?贞观三年(629),右仆射封德彝等人,把年满十八岁以上未成壮丁的中男征召入伍,遭到魏徵强烈反对。太宗很生气,并下令: 即使尚未满十八岁,只要身体健壮的,也可征召。魏徵坚决不在敕令上签字,并且对唐太宗讲述了上述一段不竭泽而渔的管理思想,终于说服太宗,不仅撤销了政令,还赏赐了魏徵大量财物。魏徵劝诫唐太宗的观点,放在今天来看,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要只图眼前一点利益,应该从长远角度着眼,多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培育市场,让市场保持一定的再生产财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