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洒脱一些吧 (3)
无须在得失之间徘徊不必常常为失去的而难过,因为世间之物本来就去留无常。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只是在得到时珍惜它就行了。有个小伙子,在他小时候的一天,发现门前那堵墙上有一个闪光点,在阳光下烁烁生辉,艳丽无比。从此,他就朝思暮想,流连仰望,希望可以知道那个闪光点到底是什么。终于有一天,渐渐长高的小伙子决定爬上去看个仔细,百年危墙,高不可攀。近了,近了。最后,那只颤抖的手一把抓住了它,原来那只是一支破牙刷。他好失望,心情沮丧得很。事情总是这样,小伙子在此之前本来拥有一份好心情;可一旦得到了那柄牙刷时,却又失去了昔日的那份好心情。这正如佛经上所说的:“失就是得,得就是失”。得与失在我们心中,仅仅只有一线之隔而已!特别喜欢打麻将的王婆像往常一样,跟一群老人围着麻将桌激战正酣,当打到第十圈时,王婆连摸了两张好牌:“好,很好!”随着两声大笑,一张好牌“啪”的一声扣在麻将桌上。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头一秒钟还喜形于色的王婆,第二秒钟已经晕倒在了麻将桌上,幸亏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经医院诊断,王婆突然晕倒是因情绪过分激动而引发脑溢血所致。寒冷的天气易导致血管急速收缩,加上打牌时情绪激动,使得血压升高,造成脑溢血,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控制情绪,避免大起大落。过去人们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也就是提醒人们看淡得失。只有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时,才会得到更多,哪怕失去了也不觉得心疼,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开心,生活得健康。《孔子家语》里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臣民会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感慨万分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时,往往会沮丧懊恼,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对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从不把个人得失记在心上,面对得失也是心平气和、冷静以待。
因此,当我们在得失之间徘徊时,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力,我们就应当以自己的心灵是否能得到安宁为原则。只要我们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那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被世俗所困扰。活着就是幸福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自暴自弃和悲观厌世——你我都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一个!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像我们这样的人,活又活不好,死又死不了。”既然生活着,就应当珍爱生命。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情。体之发肤,受之父母。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都看得淡一些呢?有一个年轻人,从部队复员后,借钱买了一辆客货两用的车跑出租。他先是给一家小型的外资企业跑运输,后来那家企业的老板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自己偷偷跑回国外去了,欠了这个年轻人三万多元的运输费。这件事给年轻人带来了较大的打击,他感到非常愁闷,经常在家里发脾气。不幸的是,不久后的一天,他在给人送货时发生了车祸,当时就被撞断了一条腿,而他的那辆车也几乎报废。就在他住院治疗的那段日子里,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因为他不能接受自己从一个健康的人忽然就变成了一个要靠拄拐杖才能行走的人。在朋友们去看望他的时候,他经常绝望地喃喃自语:“我为什么这么倒霉?老天对我太不公平了……”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原本是一个祥和的午后,他在妻子的搀扶下到医院走廊里做辅助性活动。就在这时,一个重伤号被紧急送往急救室抢救。手术一直进行到傍晚,但随着一声声悲怆的哭声响起,表示手术并没有挽回那位伤者的生命。后来他听说,死者还很年轻,是一家大型集团驻外公司的经理。这次是从外地回来,因为妻子刚刚分娩,他着急回来看看刚刚出生的女儿。可是在途中,他乘坐的车子发生了车祸。他连看一眼妻子和女儿的机会都没有,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年轻人听到这件事情时,落下了同情的眼泪。是啊,只要我们还活着,生命还存在,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说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为,至少我们还有亲人的慰藉和关怀,和补救一些事情的机会。
别丢了快乐的钥匙快乐和幸福的钥匙往往就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手上,然而常常有人因为对这把钥匙种种不妥当的处置,结果使自己身缠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失去了本该享受到的快乐和幸福。一个周末,一家三口议定要出去吃饭,共享轻松的一天。女主人负责在店里排队购买食物,但由于新来的服务生业务不熟,眼看着身边的队伍都轻松流畅地向前行进,而她所在的一排则几乎纹丝未动。望着比自己晚到的客人都已欣欣然去享用美餐了,她心里不禁一热,就想发脾气。可是转念一想,这么一个难得的周末,楼上还有热心候餐的丈夫和孩子,女主人最终还是消了火气,端着自己的食物,向初来乍到的服务生回以灿烂的微笑:“谢谢你!”试想,如果女主人借机向服务生发难的话,在常人看来理由也充足无虞。但她最终消弭了怒火,得以分享了一个十分惬意和难得的温馨周末,既让自己得到了快乐,也让他人分享到了快乐。可见,选择幸福快乐,还是选择怒火万丈,轻重判然分明。然而现实中,常常有人对自己的生活抱怨不已,其实这都是将快乐的钥匙挂在了他人身上。
比如有人抱怨丈夫出差在外,让自己失去了快乐的兴致,这是把让自己快乐的钥匙挂在了丈夫身上。抱怨孩子任性淘气,让自己一筹莫展,这是把让自己快乐的钥匙系在了孩子身上。还有人拼命付出了,却没有得到上司赏识,自己因此怨气冲天,这又把让自己快乐的钥匙交给了老板。具体而微的事例不一而足。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加大,我们真正享用快乐的时间却变得越来越少。究其实,很多时候,失去快乐的真正原因常常在于我们自身。如果我们自己抓住快乐的钥匙,让自己快乐起来,那么我们都快乐还能感染周围的许多人。他们也会以结识你、靠近你为荣、为幸。如果你一味地把自己快乐的权利拱手与人,大家不仅不愿靠近你,而且也会使你很难交到真诚的朋友,难享人生的真正幸福。有一句话说得好:“克服生活中的焦虑和不安,得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反过来讲,做了自己的主人,时时让自己心怀明媚和灿烂,快乐幸福也就时时充盈在你身边的每一个寻常日子里。逃亡的国王人间盛宴必散,何苦纷争;终点盛宴必赴,不如笑对。古希腊有一位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享用不尽的财富,但是他并不快乐。
他常常被莫名其妙的忧虑笼罩,整个人显得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甚至吃不下、睡不着。于是,他就找来智者苏菲,要让苏菲说出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必须有一语惊心之效,能让人胜不骄、败不馁,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伤神,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苏菲答应了,他要国王将手上的戒指给他。国王同意了。几天后,苏菲将戒指还给了国王,说:“不到最后时刻,你决不能取下戒指上的宝石,否则它就不灵了!”国王表示一定接受苏菲的忠告。一个月后,邻国前来挑衅,国王亲自率兵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整个城邦都被敌人攻陷了。国王不得不四处逃亡。这一天,国王逃到了一条小河边,又饥又渴的他掬起河水解渴。水中浮现出他的倒影: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人正捧着河水贪婪地吮吸着。国王被自己的样子吓了一跳,他怎么也不敢相信,曾经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他现在竟然变得如此落魄!国王伤心欲绝,他甚至想一死了之。正当他准备投河自尽时,戒指上的宝石在太阳下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国王猛然想起了智者苏菲的话。他急切地抠下戒指上的宝石,只见宝石里侧镌刻着一句话——这也会过去!顿时,国王的心头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此后,国王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重新招旧部并东山再起,最终赶走了外敌,赢回了王国。而当他再一次返回王宫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这也会过去”五字箴言镌刻在象征王位的宝座上。后来,他被誉为最有智慧的国王而名垂青史。富人与穷人不管你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伴随你一生的不是功名利禄、青春容颜,而是心情。有两个人,一个人极富,一个人极穷。富的是有名的房地产老总,开着三百万一辆的车,喜欢摄影,照相器材也是一百多万的,并在清华读MBA。穷的是个蹬人力三轮车的,天天守在超市边,拉几个零活。一天下来,顺利的话能挣二十多块钱,不顺利时就只能挣几块钱。住在城市边缘一个快要拆迁的窝棚里,家里还有一个瘫女人。他们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但却有着相同的生活态度。富的人虽然富,可却是浪漫的人。他说:钱,是挣来显示自己能力的,除此之外,没有多大用处。他建了很多所希望小学,带着太太去欧洲旅游,不像其他有钱人那么忙碌。去清华上学时,教授说做个实验就知道大家谁更会经营自己的企业。所有人的手机全放到前面去,必须开机。像他们这些都是老总级的人物,自然生意繁忙。
所有人的手机都响个不停,只有他的手机是沉默的。教授说,这个男人才是最会生活也最会经营自己企业的人,他懂得放手,懂得让自己拥有私人空间。他笑了,说:我告诉自己的副总了,只有公司发生两件大事才能给我打电话,一是公司里着了大火,二是公司出了重大事故死了人。其他的,自己处理就行了。因为前十年,他已经把基础打好了。他计划自己四十五岁退休,然后去各地拍照片,自己花钱出版,不为别的,因为那是他年轻时的一个梦。他还要带着太太住到山上去。他说,小的时候以为山上住着神仙。他并不看好李嘉诚,说他是失败者,因为七十多岁了还在一线冲锋陷阵,只能说后继无人。他应该放权,那样他才是更成功的李嘉诚。富人有这样的境界,很不容易!而穷人的幸福也并不比富人少。虽然钱挣得少,但回到家,老伴就会嘘寒问暖。虽然穷点,但有老伴的爱,他也知足。老伴没有去过北京,他就骑三轮拉着她去,一边走一边唱。有个电视台把他们拍了下来,说他们是流浪的大篷车。他笑笑说,就是图个乐呵。富人与穷人的快乐有什么区别?如果用钱来衡量的话,区别很大,富人可以用钱买来很多快乐,穷人不能。但如果用精神来衡量的话,那几乎是一样的,他们感受到的快乐,谁也不比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