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忽悠,是不分国界的
此时的沈先生,已经在李如松的军营里,吃了有一段日子的牢饭了。
重见天日的他,又一次开始自己的“外交生涯”,来到了小西行长的帐内。
行长看到沈惟敬,是非常高兴也非常兴奋的。他紧紧握着沈将军(沈惟敬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的手,就差说上一句:“兄弟啊,总算把你给盼来了!”
因为这仗,日本早就打不下去了,特别是小西行长,他所直辖的第一集团军,原来有一万八千七百人,可现如今,只剩下了六千五百人,减员几乎达到了三分之二。其他军团虽然没他减的那么厉害,但或多或少都有损失。况且,在跟明军较量了数次之后,日军阵内普遍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有生之年只要明朝还罩着朝鲜,自己就别想再在这半岛的土地上前进一步了,这倒不是说明朝的军队有多么厉害,而是明朝的国力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强大到无法测算的地步,如果跟这样的国家交战,那么就是耗光整个日本,也不见得能赢。
那就和谈吧。
文禄二年(1593年)三月,小西行长和沈惟敬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决定由沈惟敬亲自带领明朝使节团去一次日本,和丰臣秀吉面谈。
同年五月,沈惟敬漂洋过海来到了名护屋,见到了秀吉。秀吉提出了七点要求:
1.迎娶明朝的公主做自己的老婆;
2.发展双边贸易;
3.明日两国永结同盟;
4.朝鲜南部的半边土地割让给日本;
5.朝鲜送王子一名到日本作为人质;
6.日本方面释放被抓获扣押的朝鲜王公贵族;
7.朝鲜方面承诺永不背叛日本。
凭良心说,撇开一切仁义道德,单单从这七条上来看,秀吉的条件是非常过分的,特别是针对朝鲜的部分,简直无视大明王朝这个老大哥的存在。
而对于明朝,虽说他并没有提过多的要求,通商也好,结盟也罢,都是正常的国与国的交往,但还是有一条太过无耻,那就是要个明朝的公主做老婆—小老婆。
暂且不说秀吉那张猴脸了。堂堂大明朝的公主,岂能嫁给下邦做小?
所以,当秀吉当场一口气说完了这七条后,就开始忐忑不安地看着对面的沈惟敬,等待着他的讨价还价甚至是杀价砍价。
但是沈惟敬做出了一个他做梦都没想到的举动—全盘答应,毫不犹豫。
答应之后,沈将军还当即表示:口说无凭,猴哥你先把你那七条给写在纸上,我回去给我们家皇上敲个图章,就算完事儿了,大家都太平了。
秀吉傻了,他没想到,真没想到,天朝的使者居然全盘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条件,无论合理不合理,都全部接受,连眼睛都不带眨巴一下的。
这该不是在忽悠我吧?
恭喜你,秀吉选手,回答正确,但不给加分。
沈惟敬就是来忽悠的,当然,忽悠的对象,并非单单秀吉一人。
更要命的是,参与这次忽悠的,竟然也并非沈惟敬一人。
数日后,沈惟敬拿着日本方面开出的条件,带着日本的使者—小西行长的家臣小西如安来到了北京,见到了此次议和的负责人石星。
对于日本的条件,石星压根就没看,因为沈惟敬没告诉他日本人提条件了,其实就算给他看也没用,因为石星不懂日语,朝中也没人会日语,除了沈惟敬。所以这条件怎么说,还得由着他乱忽悠。
面对不远千万里来到北京的日本使臣小西如安,石部长没有任何多余的废话和好脸色,直接开出了三个条件:
1.日本人必须全部撤出朝鲜;
2.明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且册封其他主要日本武将大名为明朝臣子;
3.日本必须答应永不侵犯朝鲜。
这条件也够厉害的,将日本在朝鲜厮杀了好几个月,丢下好几万条人命的奋斗成果一下子全给抹杀了。但考虑到毕竟是谈判,所以石部长说完之后仍然等着小西如安的讨价还价。
不想如安和在名护屋时的表现如出一辙,沈惟敬也当场将这三个条件全部给答应了下来,并且他还告诉石星,自己连无条件的投降书都给带来了。
石星大惊,他压根就没料到事情居然能够如此顺利。在接过如安递来的降书仔细看了看后,发现内容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石部长立刻一改刚才冷冰冰的态度,对如安表示:兄弟你先歇着,我呈报给皇上,结果不几天就能下来了。
如安拜谢而去。
石部长做梦都没想到,这份交给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日本国投降书,竟是沈惟敬先生自己手工制作的。
看到这里,是个人都该明白了:沈惟敬,跟小西行长串通了。
这就出现了以下几个疑问:
首先,沈惟敬为何要代表明朝政府欺骗丰臣秀吉?
其次,小西行长又为何要跟沈惟敬串通一气?
还有,作为这场在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两个闹剧导演者,他们莫非真的就不计后果么?
还是老样子,一个个来分析吧。
沈惟敬,肯定是收钱了,收的是小西行长的钱,反正行长有钱,给个千八百万的也不成大问题。收了钱,就要为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行长希望沈惟敬能够成功忽悠住丰臣秀吉,让他停止这场战争。
停止战争的理由我们前面都说过,这里不重复了。
而沈惟敬,也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他并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一个商人,甚至不希望自己仅仅是一个游击将军,他希望用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才华,来改变些什么,来创造些什么,或者说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这话虽然说得冠冕堂皇,但沈先生心里其实就是这么打算的。
不过,撇开这些花花外套,沈先生现在在做的真正事情是:他希望用忽悠来改变什么,创造什么,并且用自己的忽悠在历史上留下些什么。
可以说,他成功了一半。
他的忽悠虽说啥也没改变啥也没创造(假冒降书等除外),但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些东西,比如笑话。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那些理想抱负,沈惟敬需要小西行长的帮助—帮助自己一起忽悠。
在认识到两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后,小西行长义无反顾地答应了。
最后的问题是:按常理来说,沈惟敬出身商人,很会计算成本,按性格行事来说,小西行长为人谨慎,总的来说,这两人绝对不是肯轻易送死的主儿。
但他们仍然干了一件一旦拆穿就是死一本户口本的事儿,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我只能说,在我的理解范围里,原因有两个。
第一,这两人认为自己确实能够一手遮天,通过忽悠将两国的战争给摆平了。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充裕:从沈惟敬在朝鲜见行长,一直到他去日本见秀吉,当中用了两个月。然后小西如安跟着沈惟敬去北京,又是数月后的事情了,每到一处,就要拖上几个月。万历这里不但要准备册封秀吉,还要册封几十上百个日本大名,花上的时间绝对不会少。,在这不少的时间里,如果哥俩能够再努力努力,兴许还有翻天的机会。
第二,沈惟敬疯了。当然,不是那种裸露全身跑到女孩子宿舍门口告白的疯。这个出身商贾,被几乎所有史书称之为“市井无赖”、“乡曲无赖”的家伙,在这一刻,他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以及人生的顶端—作为当时整个太阳系唯一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大明帝国的外交全权代表,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这一连串的光环,让他误以为忽悠真的能解决一切,搞定一切。所以,他大胆疯狂地将自己的计划进行了下去,并且还将小西行长给拖上了贼船。
不管是什么原因,哥俩终究还是做了。
降书送到了万历的面前。
没能看出真伪的万历也很高兴,高兴之余,他又问小西如安要日本方面准备接受册封的大名名单。
如安说:“名单没带,忘家里了,现在让人给送来。”
万历很宽容地表示可以等待,但是要求日本人从现在开始陆续撤出朝鲜。
于是,从文禄二年(1594年)起,日本开始不断地从朝鲜撤军,但依然留下了九州的诸大名如岛津义弘等人牢牢地守住了南部地带。
对此,并没有任何人多说什么。
至于明朝方面,则表现得更加积极了。早在文禄二年(1593年)七月,双方还在试探性地谈判之时,李如松就奉诏撤兵回国了。
和平,终于来了,虽然有些假冒伪劣的感觉,但终究是让人看到了和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