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
(英)以赛亚·伯林更新时间:2017-01-10 15:00:26
最新章节:第60章 注释(2)开会员,本书8折购 >
在《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所收录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了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尤其是追溯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伯林所探讨的主题包括: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社会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影响,浪漫主义所激起的激进文化革命,俄国的艺术责任概念,以及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实践。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
品牌:译林出版社
译者:潘荣荣 林茂
上架时间:2011-01-01 00:00: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译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英)以赛亚·伯林
主页
最新上架
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
在本书中,仪式标示的并非人心所向之地。相反,作为一个用来对比、衬托的外壳,它使我们的“当下”得见更为清晰的轮廓。不带怀旧情绪地勾勒出仪式消失的谱系,并不能说是一部解放史。沿着这个谱系会出现“当下”之症,首先是对共同体的侵蚀。与此同时,本书还会思考其他生命形式,它们或许可以将社会从其集体自恋中解放出来。仪式是一种符号行为。它们流传下来并代表了承载着共同体的价值观和秩序。它们制造出一个没有交际的共同体哲学4.3万字- 会员
普莱希特哲学史(套装共2册)
陈嘉映、王一方、李军、刘擎、徐英瑾、王俊、雷思温联袂推荐!当今德国唯一“现象级”哲学家,百万级畅销作家普莱希特!通俗易懂、语言流畅,连载小说式的哲学;丰富的历史背景,讲故事的哲学史;跳出专业圈子,让哲学重回生活。文艺复兴、巴洛克、启蒙时代、德国唯心论——关切巨变中的近代世界,再现市民社会兴起,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与思想持续互动。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大问题,新形态,哲学地图上的“8哲学70.8万字 - 会员
房龙三部曲:宽容
本书是美国通俗历史学家房龙的传世名著。作者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探寻千百年来人类历史上“不宽容”的原因,让读者能在触目惊心的历史语境中,认识昨天、善待今天、期盼明天。哲学18.6万字 什么是权力?
关于权力概念,仍然存在理论上的混乱。这一现象如此不言而喻,概念本身却如此晦暗不明,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一些人来说,权力意味着压制。对另一些人来说,权力是一种建构性的交往要素。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权力概念不可调和地相互对立。权力有时关乎自由,有时与胁迫相连。有人认为,权力建立在集体行动之上。其他人认为,它与斗争相结合。有人把权力和暴力截然分开。对其他人来说,暴力仅仅是一种强化的权力形式。权力有时哲学6.7万字资本主义与死亡驱力
如今我们所说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癌式扩散。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生产和增长的迷狂,如同死亡幻觉一般。它佯装生机勃勃,掩藏着迫近的致命性灾难。生产越来越趋同于毁灭。“人类的自我异化已经达到一种能将自身的毁灭当作审美快感来体验的程度。”瓦尔特·本雅明对法西斯主义的评价,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受困于死亡。对死亡的无意识恐惧驱使着它。死亡的威胁挟制资本主义不断积累和增长。这种胁迫性不仅带来哲学5.1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本书从韦伯命题及相关科学史论述出发,围绕文艺复兴哲学代表人物皮柯·米兰多拉展开,检讨“世界的除魔”这一现代性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端。皮柯通过揭穿占星术的魔法星,第一次赋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同时他又主张魔法,将人理解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既魔化,又除魔,表明了现代性生成的复杂机理,也提供了反思现代世界诞生的契机。西方哲学25.5万字 - 会员
活的隐喻(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
本书由八篇论文组成,分别阐述了隐喻与符号学、修辞学、语义学、诗学和诠释学的关系与理论。作者系统介绍了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西方近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一直到现代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看法,并从词汇、句子等不同角度对隐喻这一千古之谜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西方哲学26.7万字 - 会员
设计共和
18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等人编写了一套大型《百科全书》,即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启蒙计划,后来成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标志。卢梭也曾参与其中。但是不久,卢梭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檄文——《论科学和文艺》,对《百科全书》的启蒙行动大加挞伐,宣称自己的反启蒙立场。这在公共知识界引发了持续争议,与他后来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主张的启蒙精神也背道而驰。《设计共和》一书则是中国学者刘西方哲学19.7万字 - 会员
知识的命运
《知识的命运》的目标是试图打破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在学术大战中陷入的理性与社会二分的知识论僵局,填补知识生产的经验条件和理想的成功条件之间的细节。科学哲学家忽视社会力量在科学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主张把科学知识考虑为理性的认知过程的结果,而科学社会学家则认为,科学家的认知活动必然要受到许多非认知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歧异隐含的一个共同假设是:把社会力量看成是偏见之源,看成是非理性的作者基于历史西方哲学17.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