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经典历史之世界史篇(共6册)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莫里斯 威廉·麦克尼尔更新时间:2020-01-17 14:09:55
最新章节:译后记开会员,本书8折购 >
《极简人类史》是一部视野宏大、脉络清晰的人类简史。它讲述现代智人近10万年的发展轨迹,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在138亿年宇宙演化的壮阔背景下,俯瞰人类历史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构建一幅关于人类历史的路线图。从宇宙大爆炸、星系演变、生命进化,讲到早期社会的诞生、农业文明的出现、现代社会与文明危机。全书共4个篇章,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里,清晰地勾勒出每一阶段的发展框架:第1章,“前传:开端之前”,讲述在宇宙演化进程中,人类是如何诞生的,以及现代智人是如何出现的;第2章,“开端:采集狩猎时代”,讲述现代智人如何从生物圈中脱颖而出,建立人类社会;第3章,“加速:农耕时代”,讲述农业文明的扩散,以及分散在各地的社群如何建立起相似的生活方式;第4章,“我们的世界:近现代”,讲述更高级的工业文明的诞生,及其如何一次次将我们推到文明危机的边缘。通过这4个章节,《极简人类史》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壮阔的历史大图景,帮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清,人类历史从哪里来,以及人类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这本书用一个大比例尺看待人类历史,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接一个了无生趣的事实”,而是富有逻辑、互动连接的人类共同的故事。"《人类的演变》,作为当代人,该如何理解诸如白人贩卖黑奴、原始社会的暴力残杀,亦或是其他现在看来不合理,但在当时却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历史状态?而诸如自己骑着驴却让太太负重这样在伯明翰会受到谴责的行为,为何到了希腊北部小村庄阿斯罗斯却理所应当?伊恩莫里斯在《人类的演变》中,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可能的解答。他认为,随着每个时代人们获取能量方式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而每一个时代与其对应的观念又恰是“得其所需”:在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采集者社会,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们以自由小群体的形式生活,因此不能容忍等级制度,却能容忍暴力;而以农耕为生的农业社会,过上了相对安定生活的人们不太能忍受暴力,却相对能够容忍等级制度……伊恩莫里斯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意识,从宏观视角,结合考古学、生物学等,论述了在人类的演变过程中,物质力量对人类已树立并秉持了两万多年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回溯过去,亦展望未来,并反思了人类有无可能正在为自己的灭绝铺路。这本书为现代人理解乃至宽容过去时代的价值观,至少是比较平心静气对待它们,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基础;也为我们更客观、深入地了解当下社会的多元价值观,以及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未来,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推荐。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全球史研究奠基人麦克尼尔的这部潜心力作《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分为四个部分三十章,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四大文明,将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处于潜在状态的整体,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线,勾画整体而互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综览几千年间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第一部分为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第二部分为各文明之间的平衡,第三部分为西方的支配地位,第四部分为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他强调文明间的融合,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地理、交通、技术、文艺等,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一一展现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文字引人入胜。《文明的度量》是《西方将主宰多久》的续篇。就其书中提到的“社会发展指数”,作者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并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进一步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这次,作者对东西方发展状况的研究跨度1.5万年。深入总结西方什么时候主导了世界、为什么主导世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这本书中你讲读到,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文艺复兴”?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西方世界兴起?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发现美洲的却是哥伦布?为什么中国、日本没有发明蒸汽机、纺纱机?为什么中国越来越保守,西方越来越敢于冒险?为什么康熙大帝、张居正挽救不了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似乎陷入了静止状态?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西方缘何主宰当今世界?东方为何沉寂多年?很多学者在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制度,甚至盲目的随机事件中寻找解释,而没有关注确凿的物质现实世界。伊恩·莫里斯站在长达5万年的东西方人类发展史上,指出为什么西方的统治地位既非长期注定,也非短期偶然。这两种理论都无法解释为何在落后的情况下,近现代西方的发展反而远远超过东方。他认为,关键是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发展又反过来改变了地理的意义。《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将各个学科的全新发现联系起来,并独创“社会发展指数”,衡量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东西方文明的社会发展程度,展示了财富和力量如何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并就此奠定西方几百年来的统治地位。但《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并未止步于此,伊恩?莫里斯指出,我们越回溯历史,便越有可能展望未来;我们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会使现在变得更明朗。《西方将主宰多久》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通过对过去的梳理,结合战争、能源和气候变化等,大胆预测了在未来的几百年里,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几万年来,战争一直被视作人类大的梦魇,但在这本《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罕见地融合了客观的学术研究和惊人的智慧的书中,《西方将主宰多久》的作者伊恩·莫里斯进行了颠覆性的思考,他向我们展示了令人不快但又无法否认的事实:从长期来看,尽管战争带来了杀戮和血腥,却使人类更安全、更富庶。《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地理学、进化生物学,以及科技和军事知识,讲述了令人毛骨悚然却又引人入胜的战争故事,历数从类人猿到机器人的15000年的争斗和暴力,从原始社会到古代文明,再到“美利坚帝国”。莫里斯犀利地指出在石器时代,人们生活在争斗不休的小社会中,有1/10甚至1/5的可能会死于暴力。与之相反,在20世纪,尽管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等大小战乱,每100个人却只有不到1个人死于暴力。这都是因为战争,也只有战争打造出的利维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权国家,才能够确保稳定,从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富庶。这本书对15000年人类战争史的研究更表明,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危险的时期。如果我们可以度过这一阶段,那么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终结战争的梦想或许就可以实现。但莫里斯认为,要想知道战争接下来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必须先明了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无疑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战争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冲突的选择。对于那些认为战争是普世灾难的人来说,这本书将改变他们看待历史的角度;而对于每一个参与战争与和平的事业,或是在任何一方面会影响人类命运走向的人,都应当读读这本《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栾力夫 马睿 李阳 钱峰 施诚 赵婧
上架时间:2016-07-08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莫里斯 威廉·麦克尼尔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坐看风云起:日本室町时代史研究
坐看室町时代的风云变化,笑映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本书主要论述日本室町时代的历史演变,也涵盖了“两帝双京”的南北朝时代和“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作者运用中、日、韩等国的文献史料,以文字叙说为主,配以图表,从一个中国学人的角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日本室町时代史画卷。室町时代上承武士开始掌权的镰仓时代,下启闭关乃至锁国的江户时代,在日本历史中占据特殊位置。室町时代史不仅是日本历史的重要历史0字 - 会员
罗马近卫军史纲
张晓校著的《罗马近卫军史纲》以王朝更替为时间线索,系统地梳理了300余年间,近卫军发展流变的历史,考察了近卫军的来龙去脉,对近卫军生成发展的历史予以评说。全书由八部分构成,侧重研究了近卫军与王位更替之间的关系,由此考察近卫军在罗马帝国历史上的地位。在近卫军存续时段内,罗马帝国大多数时间各种纷争、内乱此起彼伏,许多动荡与近卫军有直接关系,不仅是动荡的参与者,有时甚至是始作俑者。帝国社会发展的曲线与近历史24.4万字 - 会员
帝国幻象: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与他者视野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文艺学等理论引入俄国史研究中,使用档案、报刊、回忆录、文艺作品、影像史料等多样化文献,综合俄文、中文和英文等多语种材料,对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考察。纵观俄罗斯自公元862年诺夫哥罗德建立以来至今的1100余年历史,帝国的诉求贯穿始终,帝国的影子伴随左右,帝国的形象毁誉并存。历史31.4万字 - 会员
14—16世纪东亚国家所贡宦官研究
在前近代东亚世界,“中国”“中华”或“华夏”,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标签,与古代中国共享儒家价值体系的邻国朝鲜、越南有相当的同质性。它们或号称小中华,或自命“小中国”,所谓“凡礼乐文物,民风士习,悉仿皇朝”云者是也。宦官制度也仿效中国,且常以阉人当贡品。尤其在朝贡体系最为典型的明清时期,与中国接壤的安南和朝鲜进贡最繁,成为明代域外宦官的最大来源国。这批最能接近明朝皇帝的域外人士又常常作为使臣被派遣回原籍历史16.7万字 - 会员
追寻现代世界的足迹
本书立足于19—20世纪东亚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并选取东西方主要国家近代以来发展变革的经验,尝试归纳、总结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的现代化模式与现代化道路;着重对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探讨,涉及历史学“现代化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关注当代历史学和历史学家,介绍、评论和回忆了国内外史学界研究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代表性著述和代表性人物历史22.1万字 - 会员
滑向战争:决定历史的交涉与日本的失败(好望角丛书)
2017年纪伊国屋人文大奖,加藤阳子“战争三部曲”收官之作,被世界三次追问“选择哪一边”的日本,为何总是滑向战争?深入剖析日本战争之路,揭秘日本战争背后的外交失误。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世界曾经通过三次外交事件考验日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然而,日本最终都没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外交交涉为切入点,围绕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选择,即如何处理“历史18万字 - 会员
俄罗斯最新历史著述暨评析(2007—2017年)
本书对2007—2017年期间俄罗斯最新历史著述进行翻译和评述。新资料包括:选编了2016年新版俄罗斯历史10年级教科书部分内容;摘登了阿巴尔金院士主编、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苏联经济史》,这是近年来对苏联70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最准确的评价;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萨宗诺夫教授整合大量原始文献编撰的《是谁、是怎样摧毁了苏联?—依据档案文献还原苏联解体过程》一书;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茹科夫历史46.5万字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苏美尔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纪末,苏美尔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在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书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苏美尔人的典型国家、苏美尔历史的兴衰更迭以及苏美尔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历史33.7万字- 会员
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长期以来,“中世纪”是西方历史叙事的一个符号,是现代之前愚昧、停滞的“黑暗时代”。《光明时代》则以新的视角回溯中世纪的千年历史,从拉韦纳的礼拜堂开始,以诗人但丁结束,重新审视了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崛起、查理大帝的统治、维京人的迁移、阿拉伯人的扩张、奇迹传说、黑死病,以及蒙古人的冲击,向我们展现了中世纪罗马文化的延续,不同民族、地域之间人员、物质、文化的流动,不同传统的共存和冲突,重新发掘了处于非中历史16.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