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7 18:39:47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 人机交互是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1.1 人机交互与汽车人机交互
1.1.1 什么是人机交互
1.1.2 什么是汽车人机交互
1.2 汽车人机交互的发展过程
1.2.1 发展历史
1.2.2 主流产品形态
1.2.3 未来发展趋势
1.3 我国汽车人机交互的发展动力
1.3.1 政策支持
1.3.2 我国车企赶超的机遇
1.3.3 用户对体验的需求
第2章 汽车人机交互测试评价概况
2.1 汽车人机交互评价的发展
2.1.1 汽车人因工程
2.1.2 可用性评价
2.2 汽车人机交互测试方法
2.2.1 驾驶次任务测试
2.2.2 实车驾驶模拟台架
2.2.3 眼动仪
第3章 汽车人机交互评价体系的结构
3.1 汽车人机交互评价的挑战
3.2 三维正交评价体系的结构
3.2.1 交互任务
3.2.2 交互模态
3.2.3 评价指标
3.2.4 评价条目
3.3 三维正交评价体系的优势
第4章 汽车人机交互评价指标的产生
4.1 汽车人机交互的设计目标
4.1.1 功能性
4.1.2 可用性
4.1.3 可想象性
4.2 评价指标体系
4.2.1 理性指标
4.2.2 感性指标
4.3 评价指标的关联与定位
4.3.1 理性指标与感性指标
4.3.2 主观性较强的指标
4.3.3 指标之间的相互制约
第5章 有用性
5.1 发展与形成
5.2 评价指标
5.2.1 功能支持
5.2.2 任务成功率
5.2.3 可触及性
5.2.4 稳定性
5.2.5 模态增强
5.3 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
5.3.1 产品定位与设计策略
5.3.2 触屏的局限性
5.3.3 按键的发展
第6章 安全性
6.1 发展与形成
6.1.1 驾驶安全与驾驶次任务
6.1.2 驾驶分心的类别及影响
6.2 评价指标
6.2.1 驾驶保持
6.2.2 突发事件响应
6.2.3 视线偏移
6.2.4 功能限制
6.3 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
6.3.1 中控屏触摸
6.3.2 按键
6.3.3 语音控制
第7章 高效性
7.1 发展与形成
7.2 评价指标
7.2.1 任务时间
7.2.2 操作复杂度
7.3 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
7.3.1 典型交互模态的对比
7.3.2 高效性与安全性的关系
7.3.3 交互模态的选择建议
第8章 认知
8.1 发展与形成
8.2 评价指标
8.2.1 逻辑结构
8.2.2 元素可见性
8.2.3 元素可理解性
8.2.4 元素可记忆性
8.2.5 系统反馈
8.3 评测结果总结与设计建议
8.3.1 交互层级结构的趋势
8.3.2 元素尺寸与美观性
8.3.3 易学性是否重要
第9章 智能
9.1 发展趋势
9.1.1 智能的定义
9.1.2 汽车座舱是智能化的最佳载体
9.2 评价指标
9.2.1 理解力
9.2.2 功能智能
9.2.3 场景智能
第10章 价值
10.1 文化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