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13 14:14:43
封面
版权信息
总序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第一讲 近世后期的历史动力
01 克罗齐的名言“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
02 唯物史观:“下层结构”决定了“上层结构”
03 “年鉴学派”整理出的多层次历史结构
04 无法当故事讲的,是历史的大结构
05 被新世界体系编纳在边缘地带
06 朱元璋的垦荒政策和鱼鳞图册
07 屯田和重视家族带来的人口增长
08 城乡分野、地域主义到省籍观念
09 旧典范支应不了的困窘状况
第二讲 近世生活——食与衣
01 赚钱却不能花,西方资本积累的动机
02 “商”上升到“农”,不如跃升到“士”
03 《凤还巢》显现明朝炫富的社会现象
04 “衣着逾制”与衣着颜色、图纹等禁令
05 从马尾裙到苏样,衣装的“创起为奇”
06 社会性衣装的展示场,举国若狂的炫耀热
07 公共空间无关市民意识,只在表现身份
08 饮食空间的变化:茶楼不只喝茶
09 从《儒林外史》看喝茶的普遍
10 菜肴、食具的排场与僭侈
11 “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
第三讲 近世生活——住与行
01 朝廷掌握7万公里的驿道与驿站
02 “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限制
03 统治工具动机下创造的行旅交通条件
04 从《金瓶梅》看送别,用《夜行船》做谈资
05 明朝人怎么搭船、乘车?
06 旅行禁忌变少,建筑风水愈发讲究
07 官员住所规范及《五杂组》记载的建造之法
08 借景、叠石,《园冶》中记载的造园之法
第四讲 王阳明与理学新发展
01 心性理气和佛性:佛教对理学的影响
02 强调个人、凸显自在自由的“学”
03 跃动着道德英雄主义气概的理学
04 理学家吴澄对“豪杰之士”的探问
05 理学回归初衷,许衡和刘因看似不同的选择
06 理学在明朝受到“成功的诅咒”
07 道理早于圣贤存在,追求“自得之学”
08 王阳明贬谪龙场当驿丞的政治现实
09 王阳明: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10 王阳明:是“好恶之知”,而非“闻见之知”
11 知行合一,将扭曲良知的各种因素扫除
12 大诈伪时代下逼出的王阳明思想
13 每个人心中自有真理的后遗症
第五讲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
01 “中国的自由传统”是怎样的自由?
02 戏曲能够发展,靠的是身份制松动
03 从“诸宫调”到“杂剧”的形式差异
04 杂剧为什么从歌唱开始?
05 从《西厢记》看文人为杂剧添加的精神资源
06 从“南戏”到“传奇”的嬗变
07 南戏的多种唱腔与昆曲的流行
08 说书、话本、章回小说与观众
09 小说:高度的行业集体性质和随兴游戏性质
10 中国文明的一段“新造字运动”
第六讲 黄仁宇与《万历十五年》
01 革命像101年才可通过的长隧道
02 中国为何无法成功地回应西方冲击?
03 集中在一个特定尺度上的“大历史”
04 1587年——无关紧要、没有大事发生的一年?
05 不看人物的短时片面,看更根本的结构
06 万历皇帝:蓄意“罢工”、不运作的皇帝
07 皇帝与文官系统之间的结构性僵局
08 明朝皇帝与宦官共治天下
09 文官系统的“结果主义”倾向和道德修辞评判
10 “夺情案”显现出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依赖
11 “立储案”和文官对皇帝伦常仪礼的报复性制约
12 道德过剩,挤压实质的行政效能
13 正面的规定都失灵,只剩负面规定在起作用
第七讲 明代的财政及其危机
01 没有基本国家管理工具却仍然存在的庞大帝国
02 早熟的帝国靠的是意识领导
03 白银从来不是明朝官方的货币
04 没有统一的货币,没有专业的财政部门
05 官和吏角力,户部和兵部、工部也角力
06 宫中开销与政府费用不分,岁入有定额,岁出无预算
07 银库间难以划拨,“税亩”为逃税提供可能
08 地方政府分级混乱,官吏员额缺、薪俸低
09 明朝官僚体系的败坏是管理上的无能
10 里甲制是明朝存在的根本
第八讲 后金的崛起
01 清朝历史的情绪性改写、选择性扭曲
02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03 从后金到清朝,民族认同的策略调整
04 努尔哈赤决意讨明的“七大恨”
05 “何独构怨于我国也”
06 努尔哈赤势力坐大的事实和“七大恨”的表达很不一样
第九讲 诸寇横行的时代
01 梃击案——贵妃和太子的冲突
02 红丸案——辍学太子的短暂皇帝路
03 移宫案——朝臣严批李选侍久居乾清宫
04 以礼监视皇帝,“朝中”干预“宫中”
05 士人与宦官联合,请出皇帝乳母客氏
06 皇帝私生活被当作大事,人人都是言官
07 魏忠贤弄权,熹宗为何“懵然不辨”?
08 两个壁垒分明的派系:东林党和魏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