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1-10 11:46:59
封面
版权信息
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序
前 言
一、古典中医学的价值所在
(一)价值之一:丰富的防病治病之医术
(二)价值之二:认知生命现象之医道
(三)始于“西学东渐”,古典中医学走向“异化”之路
二、读经典要为临床服务
(一)“肾苦燥”“肾欲坚”之本意
(二)“心欲软”之本意
(三)结语
三、《黄帝内经》之医道探赜
(一)所贵在道:子知医之道乎?
(二)道有二义:必然与法式
(三)道之知识:推理和条理
(四)道之根本:阴阳
(五)道之具体:应象与比类
(六)道之变化:知常变,明胜复,识标本
(七)道在于一,至道在微
(八)道有三必:“必应”“必验”和“必彰”
(九)道之表征:道以象数
(十)道之长传:诵→解→别→明→彰
(十一)养生之道:道贵常存
(十二)结语
四、从辨证的不同视角谈治病求本
(一)辨证论治源流
(二)中医为何要突出强调辨证论治
(三)古今不同中医辨证方法述评
(四)小结
五、审证求因有关概念及问题探析
(一)“审证求因”与“治病求本”理论源流
(二)“审证求因是一种逻辑悖论”吗?
(三)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相关研究存在问题
(四)结语
六、病证结合要在把握病机
(一)病证结合需要关注治疗目标与治疗效应
(二)如何深化“病证结合”模式
(三)如何把握“辨病”与“辨证”二者的关系
(四)“病证结合”模式的核心是“突破辨病论治/分型论治,把握基本病机”
(五)小结
七、基于整体观传承和创新中医病机辨证新理论
八、周仲瑛教授“病机十三条”理论渊源及学术意义
(一)以病机为核心开展辨证论治方法研究的初衷
(二)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首先是把握病机
(三)抓纲带目,倡建“病机十三条”的主要内容
(四)“病机十三条”的立论渊源
(五)以“病机十三条”为核心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学术意义
九、周仲瑛教授构建病机辨证网络思想钩玄
(一)以邪正虚实病机为核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维视角
(二)五脏虚实病机网络
(三)病气兼化与复合病机网络
(四)构建虚实病机转化网络的学术意义
十、复合病机及病机转化理论探讨
(一)立论渊源
(二)临床特征
(三)病机转化是形成复合病机的主要原因
(四)复合病机转化与证候表征的非线性关系
(五)周仲瑛教授有关复合病机转化论举要
(六)基于“复合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
(七)结语
十一、“虚实相因”复合病机探要
(一)何谓“虚实相因”
(二)“虚实相因”病机勾要
(三)临床如何辨别“虚实相因”
(四)如何治疗“虚实相因”
(五)临证注意要点
(六)赵绍琴辨别虚实真假疑似案赏析
十二、“痰瘀互结”复合病机杂谈
(一)各家名老中医不约而同提倡“痰瘀相关”理论
(二)近年来对痰瘀互结生物学基础研究
(三)中医应如何认识和把握“痰瘀互结”病机
(四)痰瘀互结相关研究展望
十三、方剂“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浅议
(一)君臣佐使之源流
(二)君臣佐使之道,在于给人临证制方以思路和示范
(三)临证是选择古方的成方还是随宜制方,需要灵活对待
(四)临床制方未必胶着于君臣佐使的完整性,关键在于病机与病情的需要
十四、从气味配伍理论谈制方之道
(一)关于中药药性(性味)
(二)《黄帝内经》有关气味理论与四时五脏阴阳紧密关联
(三)如何理解五脏苦欲与"气味补泻"理论
(四)从脾胃生理、病理和代表方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本义
(五)结语
十五、经方之用要在“学仲景心”
(一)学好中医当读仲景书,用好经方当谙仲景心
(二)读书不能止于仲景,用方不能囿于经方
(三)学好中医,要善于边临证边读经典
十六、傅青主中医的学术境界与制方之道
(一)傅青主中医的学术境界
(二)《傅青主女科》的“制方”之道
十七、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一)周仲瑛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二)周仲瑛教授学术渊源
(三)感悟
十八、周仲瑛教授善用古方经验
(一)善用古方思想:选方如选将,谙熟先圣制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