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7 18:49:53
封面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硬盘基础知识
1.1 硬盘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组成
1.1.1 硬盘的物理结构:盘片、磁头、电机
1.1.2 硬盘的逻辑组成:磁道、柱面、扇区、容量
1.2 硬盘接口及传输速率介绍
1.2.1 IDE
1.2.2 SCSI
1.2.3 Serial ATA
1.2.4 IEEE1394
1.2.5 USB
1.3 硬盘的技术指标及参数
1.3.1 容量
1.3.2 旋转速度
1.3.3 数据缓存
1.3.4 平均寻道时间
1.3.5 平均潜伏期
1.3.6 平均访问时间
1.3.7 数据传输率
1.3.8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
1.3.9 硬盘表面温度
1.3.10 MTBF
第2章 硬盘工作原理
2.1 硬盘数据组织方法
2.1.1 主引导扇区
2.1.2 操作系统引导扇区
2.1.3 文件分配表
2.1.4 目录区
2.1.5 数据区
2.1.6 硬盘分区组成
2.1.7 计算机文件格式
2.1.8 数据存储原理
2.2 硬盘数据保护方式介绍
2.2.1 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还原功能
2.2.2 使用系统恢复光盘
2.2.3 Ghost恢复软件
2.2.4 硬盘还原卡
2.2.5 虚拟还原软件
2.2.6 未来的硬盘保护与数据恢复技术
2.3 数据恢复的原则
2.3.1 不轻举妄动
2.3.2 三思而后行
2.3.3 耐性+细心=70%的成功率
2.3.4 保持好的日常使用习惯
2.3.5 合理存放恢复出的数据
2.3.6 正确对待数据恢复服务
2.4 数据恢复的步骤
2.4.1 询问数据丢失前的操作
2.4.2 备份故障状态
2.4.3 使用得力的工具
第3章 硬盘拯救技术
3.1 硬盘拯救技术基础
3.1.1 对硬盘进行初始化
3.1.2 硬盘拯救的原理
3.1.3 硬盘故障表现
3.2 硬盘无法引导的修复
3.2.1 新买的硬盘,在新主板上却找不到IDE设备
3.2.2 更换硬盘后提示“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 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
3.2.3 硬盘不能启动,屏幕上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
3.2.4 DOS引导系统错误
3.2.5 设置活动分区
3.2.6 逻辑锁的处理
3.2.7 使用Fdisk恢复主引导记录
3.2.8 使用Fixmbr恢复主引导记录
3.2.9 使用KV 3000备份过的主引导记录
3.3 硬盘分区损坏的恢复
3.3.1 备份和恢复分区表
3.3.2 使用DiskMan自动重建分区表
3.3.3 使用KV 3000自动重建分区表
3.4 0磁道的修复
3.4.1 使用PM修复损坏的0磁道
3.4.2 使用DiskEdit修复损坏的0磁道
3.4.3 使用DiskMan修复损坏的0磁道
3.5 硬盘有坏道的表现
3.5.1 无法向硬盘读取或写入文件
3.5.2 在事件查看器中查看硬盘错误报告
3.5.3 每次计算机启动都自动进行硬盘扫描
3.5.4 计算机在正常运行中出现死机或“该文件损坏”的提示
3.6 启动时硬盘无法引导计算机
3.7 硬盘坏道的处理
3.7.1 硬盘坏道的分类和修复原则
3.7.2 使用工具修复逻辑坏道
3.7.3 使用工具屏蔽物理坏道
3.7.4 硬盘低级格式化
3.8 安全模式下拯救文件
3.9 系统完全崩溃时拯救文件
3.9.1 使用C盘FAT格式拯救“我的文档”中的文件
3.9.2 C盘NTFS分区格式拯救“我的文档”中的文件
3.9.3 系统崩溃时从回收站中恢复文件
3.10 文件误删除的恢复方法
第4章 Windows文件系统
4.1 Windows文件系统发展概述
4.1.1 FAT12文件系统介绍
4.1.2 FAT16、FAT32文件系统介绍
4.1.3 NTFS文件系统介绍
4.1.4 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磁盘卷标
4.1.5 FAT文件系统原理